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太工 > 正文

【山西日报】在竞赛中成长 在实践中成才

时间: 2022-07-28 来源: 山西日报 责编:李海英浏览量: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太原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同样热火朝天。“每年暑假都会有许多学生留在学校,学习、备赛或者赴外地参赛。”该中心负责人说。

太原工业学院是我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近年来,该校“以练促教、以赛促学”的办学特色愈益彰显,“国家级—区域级—省级—院级”学科竞赛体系日趋完善,学科竞赛成绩斐然。成立于2012年的该校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工作室,现已发展成为集大学生创新项目工作室、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室、智能车工作室、RoboMaster工作室、“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工作室、方程式赛车工作室等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截至2021年底,累计获得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64项、二等奖34项和200余项省级二等奖及以上。

从沉迷游戏的大一新生,到热衷学习的研发人员

安俊杰是太原工业学院2018级创新工作室的风云人物,他身上有众多光鲜标签:“入职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四项省奖,两项国奖……”提起竞赛这条路的初衷,安俊杰说大一参观机器人时,看着学长们制作的步兵机器人、工程机器人,他突然萌生了制作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带它征战四方的想法,“在我看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兴趣使然,我就坚持下来了。”

上大学期间,除了上课、吃饭和洗澡睡觉的时间,安俊杰把其余空闲时间都留给了备赛,只要有空就往学校工训楼跑,到大三时已经习惯了直接在工训楼睡觉。为了储备相应的竞赛知识,作为电控队员的他不断学习电子系统的设计、电路焊接以及程序编写。当然,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设计的代码跑不通、机器运行异常等。“比赛中出现的种种难题成为赛后复盘的重点,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对于新事物会更加热爱,也会让人更加自信。”安俊杰说。

“学校每年都有不少相关经费,这是我们竞赛路上的坚强后盾。”安俊杰回忆说,大三时流行学习机器学习,正好备赛的题目中包含机器学习,但相关设备套件却相当昂贵。“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搞?”指导老师左义海关心的却不是费用。“有兴趣,我想学。”令安俊杰没想到的是,几万元的机器学习设备套件很快落实到位。

从当初入学时一名浑浑噩噩只想打游戏的大一新生,到如今大疆无人机消费机的研发人员,这一路走来,安俊杰充满感激:“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我结识了很多有着相同兴趣的伙伴,大家一起努力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

放弃与朋友玩乐,选择与队友奋战

支得智是太原工业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7月15日接受采访时,他正在学校备战RoboMaster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国赛。

“学校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开创了创新平台供学生学习与实践。”支得智回忆说,初入大一,自己便被学校的竞赛氛围和“初心高于胜负”标语以及炫酷的机器人外表所吸引,果断报名了暑期培训,经过层层选拔,如愿进入了RoboMaster创新工作室大家庭。

“备赛中繁重的工作和压力,让我不止一次想过放弃,但还是咬牙挺过来了。RoboMaster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让我在学生时代就有了‘在一个团队中完成一个庞大项目’的体验,如何充分发挥出各自水平,如何与队员们合作,如何带领一个小团队,如何与其他技术方向的队友交流……每一种体验都很珍贵。”支得智说。

“我们团队日夜训练,目前已获得了进入全国赛的门票,并在分区赛的工程单项赛、步兵单项赛上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大学的第二个暑假,支得智依然有很长时间要在学校备赛,与他一样,在学校专门为学生投资建设的工程训练中心练习基地,整个六楼都是正在备赛的同学。“有得必有失。虽然牺牲了很多与朋友一起玩乐的时间,但大学时为梦想奋不顾身、为理想执着坚持、与队友携手并进的时光更让人留恋。”他说。

勤学好问参与项目,齐心协力备战比赛

7月15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系大一学生李阳作为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智能车工作室的培训会员,正在参加智能车工作室第二批项目——电磁循迹小车。

“队长发给我们每个组一个车模以及驱动、主板等元器件,然后给我们讲解各个元器件的知识,教我们如何去装车、接线,非常开心。”李阳回忆起第一次拿到电磁循迹小车的喜悦。

智能车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0月,是太原工业学院基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而设立的科技创新团队。在2021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该校工程智能车队共有7支队伍进入全国决赛,最终斩获6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

李阳在电磁循迹小车项目中担任了电控队友的角色,她通过C语言的学习,编写代码运行小车,使其可以沿着铺设好的电磁线去进行正常循迹。“刚开始写代码处理环岛时,入环岛概率不是很高,这个问题让我头痛了好久。后来通过和学长学姐们的交流,加上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自学,我对环岛这一元素进行了处理,入环岛概率有了显著提升。”李阳感慨地说,“一定要和大家多沟通交流,齐心协力,而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

“学校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老师们经常来看我们的项目进度、鼓励我们不断学习新东西,学长学姐也是我们的小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谈到大一的培训经历,李阳感触颇多。除了参加培训,她还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学校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北赛区中,以深入了解智能汽车竞赛,为以后的参赛做准备。